2011年5月31日 星期二

指南宮----信仰

        天空飄起綿綿細雨在文山區已成常態,這天也下起了小雨,因為地形的關係。雨影響了人們的生活習慣,是否也影響了當地人的宗教信仰?這是我們這次前往訪問指南宮的目的。
        在訪問前我們已知道一些關於宗教和雨的傳說,情人到指南宮會分手便是一例。觀世音為了阻止呂洞賓的追求而造了一條大河─淡水河,而每逢觀世音菩薩生日當天便會下雨等等,都是人們為了解釋當地地形和氣候所衍生出來的傳說。

        到了指南宮本殿,我們聽從建議,前往凌霄寶殿訪問知曉許多歷史的張寶樂秘書。經由自我介紹和最初的問候,我們意外的發現張寶樂秘書是民國50年由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的學長。
         張秘書的回答也出乎我們預料之外,他一開口便是要我們不要迷信,並對於關於雨的傳說幾乎字支不提。身為指南宮的秘書,他並不否認神明的存在,相反的,他認為神明會顧全大局,對於世間的一切自有安排。但雨只是因為地形「剛好」形成的樣子而降下,並沒有甚麼神祕的力量在其中,而傳說更只是街頭巷語的民間故事。

        「不要去想那種東西!」張秘書說道,傳說只是用來吸引人們的故事,就如廟會越熱鬧越會吸引人群一樣。宗教只有一個意義,就是「勸人為善」。天地是宏觀的,以大自然的角度來說,人和花草一樣,沒有誰比較重要、比較不重要。氣候的變化,例如雨,是上天定下的原則,不是人說求就求的到的。
        沒有問到雨天的傳說與故事,我們卻意外的了解到另一層面的信仰。張秘書對於天的稱呼不定,神明和上帝、上天對他來說是相同的,是一個非同人的存在形式,完全客觀且宏大。而指南宮外的雨還在綿綿的下著,因為地形的關係。


雨天時候的動物園

        多數人都希望旅遊的時候是晴空萬里,對動物園來說更是如此;每一次遇到雨天,位於戶外的動物園就會出現空蕩蕩的荒城,雨天的影響甚至比休館還大!遊客表示:「看到下雨就不會出門了。」,的確,遊客除了要拿雨具,穿雨衣之外,危險度也增加不少。園內駐警隊說道,有一次在下雷雨時,正在戶外教學的安親班被困在山上,老師還打電話請求送雨具或專車接送至山下。
       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,由於動物園耗水量甚大,而動物園又剛好位於容易下雨的文山區,因應雨天而做出除了定點遮蔽涼亭之外的相關設施。雨撲滿是縮小版的雨水貯蓄系統,透過屋簷的集水溝,將雨水收集起來,經簡單的過濾後,可做為灑掃、澆灌和消防用水使用。動物展示池的雨水利用收集下雨時的地面逕流,經過濾、沉澱後集中到雨水貯蓄槽,再利用虹吸原理把處理過的雨水引到各動物展池,達到環保、節能的目的。
    

        另外,教育中心階梯狀的屋頂多面積集水面設計,更有效地收集雨水。逐級利用系統將水生植物園的池水導入雨林區綠頭鴨等動物的水池,再將綠頭鴨的池水利用高低位差匯入赤頸鶴水池。最後,回收赤頸鶴水池的中水再導回水生植物園,利用植物和微生物淨化水質,讓水淨化再利用,形成雨林區水資源循環網絡。有效運用雨水後,動物園的水費比四年前節省超過新台幣500萬元。

       雨天是大家不願意出門的天氣,但換個角度想,也有遊客故意選在雨天參觀,目的是可以看到跟一般不一樣的動物園,雖然工作人員會建議遊客走室內館,但是只要細心觀察,就可以看到動物跟雨天的關係。有人說:「老牛抬頭朝天嗅,雨臨頭,馬嘴朝天,大雨眼前。」青蛙鳴叫、燕子低飛、蚊子成群,種種跡象說明了動物其實會受雨天影響。由此可見,下雨不見得是壞事,或許,雨天才是動物表演的時候。




雨天˙運動與生活

        半小時前還是豔陽高照,此時已是雨點紛紛。然而,並非所有人都匆忙地躲雨去。觀眾撐起了傘,為繼續進行的棒球賽喝采;來政大爬山的文山居民,撐著傘,走完未完的路程;慢跑的人,依舊踩著濕漉漉地面;淋著雨的,尚有在球場上奔馳的足球隊、網球社,以及打籃球的父子檔。文山是個多雨的地區,沒有明顯乾季,不同的季節帶來不同的降雨型態,使得經常在此從事戶外運動的人,對於下雨早習以為常。

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 「每年寒訓都幾乎是在雨天中進行的。」政大橄欖球隊的馮同學說到。冬日的季風雨其實很受橄欖球隊員們的喜愛。雖然總是會綿綿密密的連續下很多天,但是很溫和,草地也會因此變得很柔軟。對於本身極為碰撞激烈、容易跌倒的橄欖球運動而言,雨天反而能減少摔倒帶來的傷害。「而且雨天練球常常到最後都會玩到瘋掉。」馮同學提到前年寒訓的最後一天,草地因連日的降雨變得泥濘不堪,每位隊員輪流被押進泥爛泥裡拖行,玩得不亦樂乎。
        相較於橄欖球,較注重技巧的棒球,在雨天危險得多。參加棒球系隊的陳同學表示,為了避免受傷,原則上下雨天棒球隊會停止練習,除非是比賽遇上間歇性的毛毛雨,或是短暫的午後陣雨。但偶然遇上了,「總會覺得特別熱血、痛快!」

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 久居文山區的居民,對於雨天更是已經「習慣成自然」。

        有慢跑習慣的呂先生,只要雨不要下得太大,並不會取消慢跑的例行公事。他提到並不討厭在雨中跑步,「下點雨反而比較涼爽」。而且在此地居住超過15年的他,非常喜歡政大附近雨天時的山區,如面紗般一片雲霧繚繞,是晴天所見不到的。只是對於隨著住宅區的開發而日漸消失的層巒疊嶂,他感到十分惋惜。
        曾經歷過政大淹水時代、住在久康街的某退休教授太太,每日與朋友至政大散步,總不忘帶把傘。這種濕淋淋的氣候,已經成為她們生活的一部分,沒有所謂喜好的差別。
      「住在這裡,要生活,不得不習慣。」這句話訴說的,不僅是多雨的天氣、運動的習慣,也訴說著木柵一代的變遷。叨叨絮絮地跟我們分享完政大從前是如何的荒涼、逢雨必淹的時代又是如何的避難、哪次淹水有兩個日本學生被沖走……,兩位老奶奶又拄著傘,慢慢地走回家。


指南宮 訪問影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