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6月3日 星期五

手工麵線

        劉協昌麵線廠隱身在木柵路小巷裡,細白的麵線曾經掛滿整個門埕接受陽光的照射,一絲一線牽織了過去和現在,然而,師傅們多已年邁,不知道手工麵線還能不能連接未來。

         文山區過去手工麵線業發達,全盛時期整個文山區甚至有「麵線窟」的稱號。製麵師傅必須長時間在將近四十度的高溫環境裡工作,加上文山區雨季長,夏季午後經常會來場西北雨,工作相當不易,現在越來越少人願意投入這行業。老闆娘說以前沒有風乾設備時,麵線就曬在門埕,師傅們坐在門口,大家邊吃飯,邊看著東邊的指南宮,一有烏雲飄過來,便將手上的碗公急忙放下,每個人都一手抓一桿,把麵線搶救進房子裡。現在門前的房子蓋了起來,沒了陽光,只好買風乾設備,品質比較穩定,也不像過去必須靠天吃飯那麼辛苦。
         老闆劉欽賢表示,麵線廠裡的師傅至少都有六十歲以上,有時候遇到雨天,身體容易痠痛,工作只好停擺幾天。而培養一個年輕的麵線師傅至少需要三年時間,因為文山區的雨季長,一整年來的節氣也很複雜,天氣的溫度和濕度都會影響麵線的品質,因此做麵線的原料沒有固定的比例,完全只能靠經驗和憑製麵師傅多年來養成的直覺。
現在的文山區只剩下三家麵線廠,因為工作太辛苦,一大早就必須一直工作到下午,一天將近十個小時的工作時間,再加上工業發達,手工不敵機器的產量,所以文山區大多數的麵線廠都紛紛轉行。
         老闆娘拿出一張全家福,照片中的第四代大多都已出外求學或是另外有工作,細長的麵線恐怕無法再繼續連接未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