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6月7日 星期二

老師們的雨天訪問






文山區的年降雨量

<><><>
文山區各國小氣象測站年降雨量統計 






四季的雨天

一、    春季(3~5月) 
    
總雨量佔全年的23%,月平均雨量介於200250公厘之間,主要是冷暖氣團交會所產生之鋒面雨,天氣極不穩定,冷鋒一到雲量增多,降雨強度雖不強,但卻終日霪雨霏霏,一旦鋒面遠離,則又可撥雲見日,氣溫回升,時冷時熱,時晴時雨,正是文山區春天的寫照。 

二、    夏季(6~8月)
    
夏季受臺灣東方太平洋熱帶海洋性氣團的影響,氣溫較高,月平均溫度在攝氏26~28度之間,均在攝氏30度以下,最熱月為7月,高溫 酷熱,午後常有熱雷雨出現,使氣溫下降,消除悶熱。總雨量佔全年的30%,月平均雨量介於280290公厘之間,主要來源是颱風雨及午後對流性雷雨,晴雨分明,降雨強度強,尤其颱風累積豪雨量, 常可超過500公厘以上,使河水暴漲,導致早年景美溪下游地區,在未蓋堤防前,經常飽受淹水之苦。由於夏季降雨強度較大,且雨量集中,對本區已墾植的茶園、竹林等山坡地,極易造成土壤沖蝕流失。夏月平均日照量可達100小時以上,一般天氣晴朗炎熱,能見度尚佳。 

三、    秋季(9~11月) 
    
秋季氣溫略高於春季,均在攝氏18度以上,若無颱風產生,則天氣穩定,是全年最舒適宜人的季節。總雨量佔全年的30%,為全年降雨量 最多的季節,降雨來源以颱風雨及午後熱雷雨為主,降雨強度大。進入11月隨著大陸冷氣團南下,氣候亦漸趨濕冷,平均月雨量多不及200公厘,主因東北季風 所帶來之雨量,降雨強度小,但雨日多。 

四、    冬季(12~2月)  
  
總雨量佔全年的17%,為全年降雨量最少的季節,月平均雨量多在100200公厘之間,2月雨量較多;12月的月平均雨量最少,可低於100公厘以下。冬季主要降雨來源,為強烈的東北季風所帶來的雨量,降雨強度弱,但持續雨日多。冬月平均日照量僅 40~60小時,天氣多陰霾,雲霧量多,山區濕度高,谷中山嵐蒸騰,蒸發量少於臺北盆地中心。   
以上資料節選自:文山區志(台北市文山區公所網站)








2011年6月3日 星期五

雨天的動物與人們

       下雨天走進動物園,常常可以看到小朋友拉著媽媽的衣角嚷著:「為什麼沒有熊熊?」緊接著就會聽見「熊熊躲雨去了」之類的回答。
        然而,這並非意味著下雨天到動物園就什麼都看不到。下雨天走進動物園,看得到.....


太貪,吃以致於顧不得躲雨的


沒地方躲雨的


有地方也不想躲雨的


       雨天的動物園,比晴日空蕩,卻也不是完全沒有人潮。總還是看得到利用得假日的人們,帶著帽子、撐著傘,扶老攜幼的前來遊賞。


牽著手的老夫妻


共撐一把傘的小姐弟


穿雨衣仍不忘食物的小兄弟


以及......

穿了雨衣還要拿傘的小妹妹



雨天運動的人們

        住在政大以及附近的人們,總是會趁著太陽露臉時,到戶外走走。然而,文山多變的天氣,常常來場令人作手不及的雨。在下起雨的當下,走到校園,看到的是......

捨不得結束網球賽的學生

繼續打籃球的父子檔


場邊加油的人,撐起了傘,比賽依然進行著。


操場上,或是打起傘,或是淋著雨,繼續慢跑或散步的,亦大有人在。






手工麵線

        劉協昌麵線廠隱身在木柵路小巷裡,細白的麵線曾經掛滿整個門埕接受陽光的照射,一絲一線牽織了過去和現在,然而,師傅們多已年邁,不知道手工麵線還能不能連接未來。

         文山區過去手工麵線業發達,全盛時期整個文山區甚至有「麵線窟」的稱號。製麵師傅必須長時間在將近四十度的高溫環境裡工作,加上文山區雨季長,夏季午後經常會來場西北雨,工作相當不易,現在越來越少人願意投入這行業。老闆娘說以前沒有風乾設備時,麵線就曬在門埕,師傅們坐在門口,大家邊吃飯,邊看著東邊的指南宮,一有烏雲飄過來,便將手上的碗公急忙放下,每個人都一手抓一桿,把麵線搶救進房子裡。現在門前的房子蓋了起來,沒了陽光,只好買風乾設備,品質比較穩定,也不像過去必須靠天吃飯那麼辛苦。
         老闆劉欽賢表示,麵線廠裡的師傅至少都有六十歲以上,有時候遇到雨天,身體容易痠痛,工作只好停擺幾天。而培養一個年輕的麵線師傅至少需要三年時間,因為文山區的雨季長,一整年來的節氣也很複雜,天氣的溫度和濕度都會影響麵線的品質,因此做麵線的原料沒有固定的比例,完全只能靠經驗和憑製麵師傅多年來養成的直覺。
現在的文山區只剩下三家麵線廠,因為工作太辛苦,一大早就必須一直工作到下午,一天將近十個小時的工作時間,再加上工業發達,手工不敵機器的產量,所以文山區大多數的麵線廠都紛紛轉行。
         老闆娘拿出一張全家福,照片中的第四代大多都已出外求學或是另外有工作,細長的麵線恐怕無法再繼續連接未來。


2011年6月1日 星期三

小巷弄

        現今台灣,充斥著鋼筋混凝土建築物,比例為95%,為世界第一名;紅磚瓦片的古厝已經愈來愈少。然而在台灣,尤其是北台灣,四季多雨的季節裡,古厝應對雨的措施可不輸鋼筋混凝土建築。
古厝的地面除了台基,也注意排水方向,如何將中庭的水集中,導流排放至屋前,是專業的學問。為了排水,古厝的房屋做成坡頂,坡度30度左右。房屋出檐較深,樓房分層數設腰檐。圍牆、風火山墻上部做瓦頂,在山墻的門窗洞口上設雨披等。這些都是保障房屋順利排水和保證墻面不被雨淋的有效設施。
        由於夏季空氣濕度大,尤其在梅雨季節,物品容易發霉腐爛,石頭上面出現冷凝水,影響房間的使用。通常在建築中採用臥室房間地面架空、住宅中設閣樓放置日用品和木柱底下設石柱「石出」等方法來防潮。
       如上述,古厝其實暗藏了許多先人的生活智慧,然而在都市快速發展的過程中,漸漸地遭到了拆築。但大家知道嗎?在文山區指南路二段上,從康視美藥妝店的小巷進去後,就有著一棟棟紅磚瓦片的古建築,經歷了百年的歷史,至今依然屹立不搖,每一棟古厝也都有著他們的故事。
        小巷弄中有著一間機車行,已經開了18年,是鄭老闆在他兒子出生那年,因成本考量,所以回到老家開的。由於店面位置偏僻,得靠客人的介紹,把口碑作起來。鄭老闆在訪談過程中,邊幫我們倒茶邊笑著說:「是最近這幾年才能這樣泡茶內!以前早上八點來開門後就得一直忙到晚上,哪像現在有這個時間和你們泡茶聊天!」




        鄭老闆說,以前景氣好的時候,政大學生個個都接了不少家教,經濟上比較沒問題。因此對於機車的安全也比較不會省,該換的零件就會換,不像現在的學生,總是勉強用著那些危險的零件,能撐多久就撐多久。以前也有不少學生在網路上推薦這間機車行做宣傳,也因為鄭是自己開店自己修,一點也不馬虎,所以總有接不完的生意。
        這一區的土地,是屬於鄭家的祭祀土地,有一棟鄭氏的家廟,被列為一級古蹟,據估計已有超過300年的歷史。最近幾年,家廟翻修過,但還是維持著傳統三合院的古建築風貌。那裡平常都鎖著,只有在鄭氏各大房的祭祀日才會被使用。而當初祖先並沒有明確表明這塊土地要分給六大房中的哪一房,因此現在很多地的產權都不得而知,動不得。

        對於堤防興建以前的淹水記憶,鄭老闆從容地拍著身旁古老的木頭神桌,說:「當初我爸爸把一大袋的米放在這裡,以為不會淹到,水卻漲到了這麼高。」原來以前,淹水是會淹到半層樓高的!
然而,儘管以前的文山區每雨必淹,但政府並未提供避難措施。居民需自行找地方避難。在大水過後才會有國軍弟兄來幫忙清理。直到建了木柵動物園,為保護動物,以及配合動物園的整理規劃,才建了河堤,從此才使得文山區免於水患。
        其實,政大附近原本有更多的古厝,都已遭到政府徵收,轉為政大校地或是其他用途,因而無法保持房子原貌。另外,也有許多建商向居民買地建房子,並保證建成後會提供房子給該居民。
而現今仍存在的這些古厝,一部分是因為鄭家土地的產權問題,遺產稅的問題也因此撲朔迷離,於是鄭家人拒絕繳稅,而遭到政府強制徵收土地。然而鄭家人不願意捐出這塊地,政府也無從徵收。也因為這樣,這些古厝得以保持原貌至今。而另一部分的原因,是因為政府的都市更新計畫,需要2/3的居民同意才能進行,而至今這塊區域,仍未通過大多數人的同意。
        以後,當你拐個彎,進入小巷弄時,不僅可以觀察那些古厝建築中的前人智慧,也可以試著想像,他背後所隱含的,故事。




  
  


  

2011年5月31日 星期二

指南宮----信仰

        天空飄起綿綿細雨在文山區已成常態,這天也下起了小雨,因為地形的關係。雨影響了人們的生活習慣,是否也影響了當地人的宗教信仰?這是我們這次前往訪問指南宮的目的。
        在訪問前我們已知道一些關於宗教和雨的傳說,情人到指南宮會分手便是一例。觀世音為了阻止呂洞賓的追求而造了一條大河─淡水河,而每逢觀世音菩薩生日當天便會下雨等等,都是人們為了解釋當地地形和氣候所衍生出來的傳說。

        到了指南宮本殿,我們聽從建議,前往凌霄寶殿訪問知曉許多歷史的張寶樂秘書。經由自我介紹和最初的問候,我們意外的發現張寶樂秘書是民國50年由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的學長。
         張秘書的回答也出乎我們預料之外,他一開口便是要我們不要迷信,並對於關於雨的傳說幾乎字支不提。身為指南宮的秘書,他並不否認神明的存在,相反的,他認為神明會顧全大局,對於世間的一切自有安排。但雨只是因為地形「剛好」形成的樣子而降下,並沒有甚麼神祕的力量在其中,而傳說更只是街頭巷語的民間故事。

        「不要去想那種東西!」張秘書說道,傳說只是用來吸引人們的故事,就如廟會越熱鬧越會吸引人群一樣。宗教只有一個意義,就是「勸人為善」。天地是宏觀的,以大自然的角度來說,人和花草一樣,沒有誰比較重要、比較不重要。氣候的變化,例如雨,是上天定下的原則,不是人說求就求的到的。
        沒有問到雨天的傳說與故事,我們卻意外的了解到另一層面的信仰。張秘書對於天的稱呼不定,神明和上帝、上天對他來說是相同的,是一個非同人的存在形式,完全客觀且宏大。而指南宮外的雨還在綿綿的下著,因為地形的關係。


雨天時候的動物園

        多數人都希望旅遊的時候是晴空萬里,對動物園來說更是如此;每一次遇到雨天,位於戶外的動物園就會出現空蕩蕩的荒城,雨天的影響甚至比休館還大!遊客表示:「看到下雨就不會出門了。」,的確,遊客除了要拿雨具,穿雨衣之外,危險度也增加不少。園內駐警隊說道,有一次在下雷雨時,正在戶外教學的安親班被困在山上,老師還打電話請求送雨具或專車接送至山下。
       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,由於動物園耗水量甚大,而動物園又剛好位於容易下雨的文山區,因應雨天而做出除了定點遮蔽涼亭之外的相關設施。雨撲滿是縮小版的雨水貯蓄系統,透過屋簷的集水溝,將雨水收集起來,經簡單的過濾後,可做為灑掃、澆灌和消防用水使用。動物展示池的雨水利用收集下雨時的地面逕流,經過濾、沉澱後集中到雨水貯蓄槽,再利用虹吸原理把處理過的雨水引到各動物展池,達到環保、節能的目的。
    

        另外,教育中心階梯狀的屋頂多面積集水面設計,更有效地收集雨水。逐級利用系統將水生植物園的池水導入雨林區綠頭鴨等動物的水池,再將綠頭鴨的池水利用高低位差匯入赤頸鶴水池。最後,回收赤頸鶴水池的中水再導回水生植物園,利用植物和微生物淨化水質,讓水淨化再利用,形成雨林區水資源循環網絡。有效運用雨水後,動物園的水費比四年前節省超過新台幣500萬元。

       雨天是大家不願意出門的天氣,但換個角度想,也有遊客故意選在雨天參觀,目的是可以看到跟一般不一樣的動物園,雖然工作人員會建議遊客走室內館,但是只要細心觀察,就可以看到動物跟雨天的關係。有人說:「老牛抬頭朝天嗅,雨臨頭,馬嘴朝天,大雨眼前。」青蛙鳴叫、燕子低飛、蚊子成群,種種跡象說明了動物其實會受雨天影響。由此可見,下雨不見得是壞事,或許,雨天才是動物表演的時候。




雨天˙運動與生活

        半小時前還是豔陽高照,此時已是雨點紛紛。然而,並非所有人都匆忙地躲雨去。觀眾撐起了傘,為繼續進行的棒球賽喝采;來政大爬山的文山居民,撐著傘,走完未完的路程;慢跑的人,依舊踩著濕漉漉地面;淋著雨的,尚有在球場上奔馳的足球隊、網球社,以及打籃球的父子檔。文山是個多雨的地區,沒有明顯乾季,不同的季節帶來不同的降雨型態,使得經常在此從事戶外運動的人,對於下雨早習以為常。

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 「每年寒訓都幾乎是在雨天中進行的。」政大橄欖球隊的馮同學說到。冬日的季風雨其實很受橄欖球隊員們的喜愛。雖然總是會綿綿密密的連續下很多天,但是很溫和,草地也會因此變得很柔軟。對於本身極為碰撞激烈、容易跌倒的橄欖球運動而言,雨天反而能減少摔倒帶來的傷害。「而且雨天練球常常到最後都會玩到瘋掉。」馮同學提到前年寒訓的最後一天,草地因連日的降雨變得泥濘不堪,每位隊員輪流被押進泥爛泥裡拖行,玩得不亦樂乎。
        相較於橄欖球,較注重技巧的棒球,在雨天危險得多。參加棒球系隊的陳同學表示,為了避免受傷,原則上下雨天棒球隊會停止練習,除非是比賽遇上間歇性的毛毛雨,或是短暫的午後陣雨。但偶然遇上了,「總會覺得特別熱血、痛快!」

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 久居文山區的居民,對於雨天更是已經「習慣成自然」。

        有慢跑習慣的呂先生,只要雨不要下得太大,並不會取消慢跑的例行公事。他提到並不討厭在雨中跑步,「下點雨反而比較涼爽」。而且在此地居住超過15年的他,非常喜歡政大附近雨天時的山區,如面紗般一片雲霧繚繞,是晴天所見不到的。只是對於隨著住宅區的開發而日漸消失的層巒疊嶂,他感到十分惋惜。
        曾經歷過政大淹水時代、住在久康街的某退休教授太太,每日與朋友至政大散步,總不忘帶把傘。這種濕淋淋的氣候,已經成為她們生活的一部分,沒有所謂喜好的差別。
      「住在這裡,要生活,不得不習慣。」這句話訴說的,不僅是多雨的天氣、運動的習慣,也訴說著木柵一代的變遷。叨叨絮絮地跟我們分享完政大從前是如何的荒涼、逢雨必淹的時代又是如何的避難、哪次淹水有兩個日本學生被沖走……,兩位老奶奶又拄著傘,慢慢地走回家。


指南宮 訪問影片